從多年前的「烘焙雞」時代,到現在的部落格,許多作者感興趣的問題一直沒變:「有多少人會來看?」「他們怎麼知道這裡的?」於是不少網站都放了計數器,這些計數器多半可以提供上述問題的答案。這篇文章介紹另外兩個工具:FEEDJIT和OpenID。
大部分時候,我並不想大費周章登入計數器網站來取得這些訊息,而是只想簡單知道個大概情形。掛在側欄最底下,用了好一陣子的FEEDJIT,就成為一個方便的工具。
上圖顯示的就是側欄中FEEDJIT的部分,提供的訊息內容很簡單:「有人在什麼地方,經由某個網站的引介,連到這邊的某篇文章」,這樣而已。事實上我想知道的這樣也就足夠,在自己的部落格畫面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到。
這是FEEDJIT網站的畫面,整個畫面找不到註冊登入的地方,因為根本不必註冊。由左而右四個欄位代表四個功能,第一個就是我採用的,接下來依序是地圖顯示、推薦連結、本日最熱門。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。
安裝也很簡單,只要在想要採用的功能那個欄位,點下「+Add It!」,就會跳出程式碼。把程式碼搬回家貼上就可以了。
FEEDJIT的功能不只於此。如果採用的是和我一樣的第一項功能,安裝後,點選下方的「Options>>」,其中有三個選項,第一個是選擇要不要排除自己的連線記錄,第二個則是以世界地圖的方式來呈現。
第三個選項會連到「今日最熱門網頁」的畫面,下面的例子顯示,瀏覽率最高的是最近貼出的兩篇文章。
我沒提到的部分,就留待大家自己試試看囉。
Part 2: OpenID
接下來是和Blogger系統有關的大事,應小瓢蟲觀眾要求(12月20日側欄留言板留言),此處簡單報告。不久前Blogger悄悄拿掉回應訪客留網址的功能,變成像下圖這樣,只能填暱稱,不能填網址。(後續消息:12/21晚上發現輸入網址功能已經放回去了。所以接下來的OpenID介紹看看就好,不必急著申請。)
Google的服務出現這種令人怨聲載道的狀況倒也不多見。部落格留言的有趣之處,其中一點就是可以透過超連結互訪,這個功能去掉了就很奇怪。結果那陣子不少人為了留言而申請Google帳號,不過留下的網址都只能連往那個醜醜的個人介紹畫面。
幾天後配套方案推出,Blogger開始支援OpenID。所謂OpenID(維基百科的說明)並不是Google的產物,而是一種基於「每到一個網站就要註冊一個帳號」的現況,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萬用帳號的標準。簡單來說,「一組帳號通行天下」是OpenID的理想。只要採用這套標準的網站多了,對大家都會比較方便。
因此,這樣一套標準能得到多少網站的支援,勢必決定其未來成敗。Blogger這個大戶開始支援,對OpenID而言是件好事。
至於捨原有方式而採用OpenID的理由,應該是為了安全因素。原本直接輸入暱稱、網址,沒有驗證機制,對於冒名留言者無法防範,OpenID則是在此安全因素的前提下,一個可以不必到處註冊新帳號的方案。
因為是開放性的規格標準,所以可以申請OpenID帳號的地方也不只一個。比方說,如果有人把部落格放在wordpress.com,那麼他的部落格網址本身就是一個OpenID帳號(本身即可作為OpenID帳號的服務清單)。不過很多人應該沒有這些帳號,或因為其他原因需要重新申請一個,上列清單頁的後半段還列出可以申請的地方。此處以MyOpenID為例。
上圖是MyOpenID的首頁。新用戶註冊和舊用戶登入的地方一目了然。
比起國內的網路服務,我比較喜歡國外網站不囉嗦的特質。不會問住址電話身分證字號,甚至連姓名都不問,只問你要用什麼帳號,選個密碼、輸入聯絡用的e-mail網址,就註冊完成了。
個人建議不要用中文作為帳號。(不過我很不解的是,為什麼要用丁丁作為名稱的例子啊?)註冊完之後,會得到一個「http://xxx.myopenid.com/」(xxx就是帳號)的介紹頁網址,此網址也是OpenID的登入帳號。
以後再到Blogger系統留言的話,就可以不必只輸入暱稱,也可以不必申請Google帳號。如上圖所示,在選單中選擇「任何OpenID」,畫面就會變成下圖那樣。接著在URL欄位輸入剛剛在MyOpenID得到的網址就可以。
接下來會帶到MyOpenID的登入畫面(如果還沒登入的話)。第一次使用的話會要求填一些資料,其中最重要的是Nickname(暱稱)這一項,留言時打算用的名字就填在這裡。
這樣就完成了。以後只要用OpenID帳號登入,就可以順利在Blogger系統留言。
不過如果碰到像我一樣,希望可以用自己網站的網址(而非MyOpenID的網址)的話,還要再多一道手續。這部分比較麻煩,請參考「遇見瓦特比」這篇文章的詳細說明。(此部分目前國內的部落格服務皆未支援)
最後還是得提一個嚴重的缺點。上述申請步驟還不算繁複,卻已經足以讓許多人打退堂鼓,「我只不過是看個文章想留點意見,何必這麼麻煩?」然後寧願放棄留下網址的打算(或者就乾脆把網址留在回應文裡面)。所以這次Blogger引進OpenID的做法,對台灣用戶而言,目前個人不是很看好,除非哪天國內各大部落格服務也開始支援OpenID,才會有比較顯著的幫助。不過我覺得這可能性不大。
12/21 23:20後續消息:剛在Fun New Run High那裡得知Blogger已經把非Blogger用戶的網址欄放回去了。只要點下「暱稱」旁邊的小圈圈,網址欄就會出現。
所以上面介紹的OpenID可以暫時不管,為了留言剛申請的Google帳號也用不著,因為又恢復和以前一樣了。感覺像是在裝肖維……
好詳細的介紹。
回覆刪除Myopenid 在 google 還沒更新它的留言登錄之前,我就註冊了。希望國內的 BSP 趕快跟進這樣的作法,省得每次留言都得重填一堆資料。
to Scipao:
回覆刪除不愧是忠言院長,OpenID都比大家早一步使用。
隨著使用的網站服務日增,每個網站累積下來一大堆帳號真的是惡夢,OpenID算是現階段還不錯的方案。如果國內的BSP願意讓帳號具有OpenID功能,那對使用者來說也會方便不少。
openID這個做法的確很不錯。
回覆刪除但對我這個收到G*W所害的使用者,
根本無法登入openID帳號。
因為老是跳到404無法顯示網頁。
這個....明天再來看一次...
回覆刪除我記憶是越來越差了
回覆刪除帳號、密碼太多了
是個麻煩
我跟你說
回覆刪除我先留言再來研讀喔
要去準備早餐的人留
上面幾個人怎麼這樣呢!
回覆刪除還要隔天在來?還要研讀?
看我!馬上就舉手說我一定不會!!
Olivia真直接,
回覆刪除我投你一票!
你說得對
回覆刪除國外的網站註冊真的很方便
但
也出現了一些死角...
小瓢蟲觀眾
給直接的olivia桑
回覆刪除意思是相同的嗎
哈哈哈
這個大概也要花個我零碎的好幾天時間
才看得懂的
我還是很懶的看英文^++++^
回覆刪除to Dreamy:
回覆刪除沒想到G*W連OpenID都擋。牆裡牆外真是兩個世界。
to 小藍:
希望下次看的時候還看得懂我在寫些什麼……
to Helenna:
前陣子大略整理了一下,發現我申請過的e-mail帳號不下20個。更不用說其他e-mail以外的服務了,到底幾組帳號密碼完全搞不清。
to 小瓢蟲:
……
敬備沙發恭候回來……
to Olivia:
不會倒是事小,這篇一寫完發現Blogger把網址欄恢復了,OpenID當場變得不太需要,寫了一大堆不知道有什麼用,才真尷尬呢。
to 楊博士:
如此冷門的題材還勞駕大家熱情發言,真是太神奇了。
to 小瓢蟲 again:
世界上畢竟沒有萬無一失的系統。只是國內網站動輒要求輸入一大堆個人資料,更令人不放心啊。
to Birgit:
那……下次找個德文或日文的好了…… ^^
雖然 Blogger 把網址列放回去了,但 OpenID 還是值得推廣,也希望國內能有更多的服務支援 OpenID 登入。
回覆刪除為了留言而申請的 Google 帳號不會用不著,Gmail、Google 日曆、Google Reader及其他 Google 服務都可以用啊!
to 瓦特比:
回覆刪除OpenID的目標確實不錯,能以一組帳號通行天下的話,對使用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。可惜的是目前都沒看到國內任何一個網站支援,這點對OpenID在台灣的推廣實在非常不利。
反倒我覺得Google帳號比OpenID還好用……
裝好了
回覆刪除不過怪怪的:P
(在友站連結那裏
等下去上課
回來再來研究
感恩
to 小瓢蟲:
回覆刪除看起來確實怪怪的。沒用無名不曉得問題在哪,如果加開一個側欄欄位(不要和友站連結放一起)的話如何?
一樣耶....^^;
回覆刪除不過
這該沒關係吧?@@
to 小瓢蟲:
回覆刪除看起來是因為這個原因:無名小站似乎把外掛的JavaScript語法都放在http://js.wretch.yahoo.net/這個網址之下,然後用iframe語法呼叫,所以造成來源網址全部是wretch.cc這個異常現象。
其他像來源地點可以正常顯示,不過當日熱門頁面的內容正確性就有疑問。
所以據我猜測,在無名的系統下,如果使用採取JavaScript技術的計數器來追蹤連結來源,得到的結果可能都有問題。(偏偏很不幸地,大部分計數器都用JavaScript。)FEEDJIT提供的四個功能,恐怕只有地圖顯示那項可以正確顯示。
再來看了一遍....有點難...
回覆刪除飛魚大人寫的太詳細了,真是認真
在某個方面,帳號密碼是我的惡夢,常要想好久呢^^
對了對了...
回覆刪除飛魚大人和星子夫人聖誔快樂~~
to 小藍:
回覆刪除既然要介紹當然就寫詳細一點。
不過小瓢蟲測試過FEEDJIT遇到些問題,看起來目前在無名系統上這問題仍然無解。OpenID目前在台灣的使用範圍不夠廣,結果這兩個工具對妳來說用處似乎都不大…… ^^|||
應用完前面簡單的那一半。
回覆刪除謝謝~
Ciao from Italy
回覆刪除=^.^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