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送君遠颺:安寧病房的送行曲》用一種優雅的姿態離去

  五年前,老婆的第一本小說《安寧病房,殺手勿進》出版,那是一本以安寧病房為舞台的小說,透過說故事的方式,說明安寧病房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。出版以來,獲得不少團體推薦為生命教育的相關書籍,相信也讓讀者釐清不少過去對於安寧療護的誤解。
  這幾年來,《逃城謎情》、《芒果樹下的秘密》二本小說,連同與我共同完成的旅遊書《野性肯亞的華麗冒險》相繼出版,今年推出前作《安寧病房,殺手勿進》的續篇《送君遠颺:安寧病房的送行曲》。

《送君遠颺:安寧病房的送行曲》
作者:吳盈光
出版社:超邁文化
叢書系列:驚嘆號
ISBN:9789868895270
(左圖引用自PCHome)

  之前介紹《安寧病房,殺手勿進》的文章裡,曾經簡單地說明所謂「安寧療護」是什麼樣的醫療。簡言之,安寧療護是一門醫學專科,目的在於如何使末期病人的不適減到最低,而不在於一味延長病人的生命徵象,特別是當死亡臨近不可避免,或是延長生命徵象會伴隨極重代價的時候。
  如果曾經在醫療現場,或是製作嚴謹的醫療影集(此處指的當然不是像頭髮骨折還是心電圖導極貼頭上的那種)看過急救(特別是CPR)的過程,或許可以瞭解我所謂「極重代價」是什麼意思。CPR對某些引起急性心臟停止的疾病是有用處,但並非對所有疾病引起的心跳停止都適用,甚至在多數的情況下,急救並不能順利挽回病人的性命,往往生命徵象維持住了,但是病人仍然沒有意識,而且還需要依賴呼吸器等機械,維持一個看起來仍有呼吸心跳的表象。


  靠機械維持呼吸心跳,算不算是「延長生命」,算不算是「活著」?這是一個哲學及醫學倫理上經常討論的問題。一個因病引起全身多處器官衰竭的患者,用機械維持生命徵象,帶來的往往不是一線希望,而是家人的沈重負擔,以及病人本身的痛苦(如果病人還能感覺的話)。其實生死有時,像這樣勉強維持的呼吸、心跳,我們實在很難視之為「延長生命」,反而比較像是在延長死亡的過程。
  《安寧病房,殺手勿進》出版至今的五年間,規範末期病患不予急救的法源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歷經兩次修訂。從原本插管接呼吸器之後就無法撤除(除非病人本身曾經明確表態不願插管),修法之後改為家屬可以表達希望撤除維生系統的意見,經醫師評估符合末期病人的條件,就可以撤除呼吸器等維持生命徵象的醫療儀器。這樣的法案在國外稱作「自然死法案」,意謂著在一個人的身體狀態已到極限,生命已到盡頭之際,我們允許他自然地離開。而不是在他身上插一大堆管路,只為強行留住風中殘燭般的身軀。

  《送君遠颺:安寧病房的送行曲》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說明這件事。之前的作品《安寧病房,殺手勿進》向讀者介紹安寧療護的本質,這本《送君遠颺:安寧病房的送行曲》的重點在於安寧療護的另一個區塊,也就是末期病人不予急救的議題。「不予急救」在醫療上稱為「DNR」(Do Not Resustitate),我個人則是比較喜歡另一個說法:「AND」(Allow Natural Death),意即「允許自然死亡」,感覺上對於生命有更多的尊重。因為生老病死是生命中的必然,如何讓離去的姿態更優雅、更從容,而不單單只著眼於生命的長度,我認為是一種更務實、更積極的生命態度。
  再次向您推薦《送君遠颺:安寧病房的送行曲》這本書,希望對生老病死這些人生的難題,能夠帶來過去或許未層有過的思考。
本書已於2014年7月5日出版,網路書店網址如下:

2 則留言:

1.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的話,留言旁邊就會出現個人圖像。
2.為免系統不穩定導致留言遺失,打完送出之前建議先複製一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