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經過一整排商店街,這個乍看之下不起眼的路口,就是通往東山區古街的入口。
雖說不起眼,不過畢竟是京都,該有的指標還是非常清楚,像這樣讓人不太會耽心迷路的設計,正是日本旅遊令人安心之處。

首先是「產寧坂(さんねいざか)」,又名「三年坂(さんねんざか)」,讀音接近,漢字不同,於是關於這個地名的來源,就有了兩種版本。首先因為這個坡道是通往清水寺的子安之塔,亦即祈求生產平安之路,故名「產寧坂」;另一說則是由於這段路開闢於大同三年(西元808年),所以稱作「三年坂」。

不過說實在話,這個坡道還算有點坡度,孕婦走這麼一段路會不會有問題啊?更不要說「產寧」了。

由下往上看就像這樣。雖然稱不上是好漢坡,起碼需要一點體力的。

一條古街有很多種使用方式。走著走著,發現路旁有一群老人家提筆作畫,看起來像是某個長青學苑之類的團體。誰說只有拍照才能留下回憶?畫畫其實是很棒的方式,透過眼睛的觀察,轉換成畫筆的筆觸,對這個地方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吧。

我們不擅長畫畫,所以我們使用這條古街的方式是透過美食。

三年坂走完,接著「降級」到二年坂。

如同三年坂,這裡也有兩套名稱:「二年坂」和「二寧坂」。叫做「二年坂」的理由,是由於此路開闢於大同二年(西元807年)。至於叫做「二寧坂」,則是因為這裡的位置在「產寧坂」之下,這理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。

繼續往下走,還真的可以從三年、二年,一路下降到「一年」。不過這裡似乎並不叫「一年坂」,而是讀音相同的「一念坂」。

二年坂走到底,接著是通往護國神社的路,據說也是坂本龍馬之墓所在。不過因為原本就沒把這裡列在計畫中,再加上望之令人生畏的上坡路,於是我們隨即轉往另一個方向。

因豐臣秀吉之妻寧寧而得名的「寧寧之道(ねねの道)」。

走在京都街上,不時見到像這樣的和服打扮。他們很可能也是遊客,在京都這座古城的氛圍裡,不單單只是看老房子而已,更藉著傳統穿著,讓這座城市宛如透過時光隧道回到過去一般。

回到東大通,車流量頗大的這個路口,一時之間讓人難以和方才的古色古香聯想在一起。

剛剛那個路口的附近,則是京都另一赫赫有名的景點「花見小路」。

也許來的時間不湊巧?這個畫面和其他地方的老街相較似乎沒太多特殊之處。

沒看見很多藝妓出沒的畫面,不過還是見到零星的和服打扮。也許,這次沒機會見到的,就留待下次造訪的那天吧。

公車的等待時間預報系統,看起來有點老舊。若是這系統真的已經有點年代,那反而表示京都在很早之前就建置這套系統,不愧是個科技先進的觀光大國。
0 則回應:
張貼留言
1.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的話,留言旁邊就會出現個人圖像。
2.為免系統不穩定導致留言遺失,打完送出之前建議先複製一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