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遨遊網際的我們來說,搜尋引擎在這年代已是不可或缺。十幾年來網路世界發展迅速,搜尋引擎的功力也在不斷進化,不斷幫助我們找到符合我們想要的資訊。然而在工具進化的同時,是否有什麼我們最初沒想到的問題?這本書試圖發出警告,提醒讀者在享用網路時代之便利的同時,人們究竟要付出什麼代價。
![]() | 《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》 The Filter Bubble -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作者:Eli Pariser 譯者:宋瑛堂 出版社:左岸文化 ISBN:9789866723636 (左圖引用自誠品網路書店,後來再刷的封面和這張不同) |
早年的Web 1.0時代,網路上的資料以靜態內容為主,不同人在不同地方,用不同電腦檢索,找到的資料基本上差異不大。大家也普遍覺得網路是個匿名的環境,在留言版、論壇等處,我們通常不會知道看到的ID背後是什麼樣的人。不過這已經是過去式,所以這本書的封底,有一段話描述這樣的變化:
我們曾經以為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,所謂Web 2.0,強調依照網路使用者的需求,對網路上的內容進行重組混搭。曾經風行一段時間的部落格,屬於相當個人的空間,也有著Web 2.0的特色。像是您目前正在看的這個頁面,除了這篇文章之外,還有內嵌自其他網站的影片,以及側邊欄的小工具。幾年前還有一些共享書籤網站,讓使用者有機會透過互相分享,看到不少不同的觀念。
但現在網站不但知道你是狗,
知道你最愛吃哪一牌狗食,
還知道怎樣的廣告最能撩撥你的心。
我們曾經以為Web 2.0終於讓每個人都能接觸不同的想法,
但是網站紛紛使用精心設計的演算法將訊息個人化,
你可能點閱許多文章,但卻全是同一個主題,
永遠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。
曾經我們以為,那是個百家爭鳴的美好時代。然而不少使用者參與的共享書籤網站,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示微。取而代之的是社交網站,從Twitter、Plurk,到使用者可比世界第三大國的Facebook,當中個人化的特色愈來愈受到強調,有人將這個階段稱為Web 3.0,代表網路的發展進入另一個紀元。
個人化讓使用者接觸到自己想看的訊息,但當個人化超過某個程度,我們和不同意見想法相遇的機會也愈來愈少。除了社交網站之外,連搜尋引擎都針對個人的搜尋習慣作調整,好處是更容易找到想要的資訊,不過另一方面,當我們心中對某些事物存有先入為主的成見,個人化也會加深這樣的成見,直到最後,不同意見之間變得毫無對話的可能。太深的成見也會阻礙我們對事實的判斷,一旦真理出現在我們眼前,我們反倒下意識地忽略、否定。
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,於是有心人就可能散布似是而非的觀念,進而操縱輿論。這段影片中的講者,就提出例子說明如何辨別網路訊息的真偽,運用方式的重點在於更充分的資料查詢,並且透過邏輯思考分析資訊的可靠性。稍微多點思考,就不至於輕易相信「韓國學者聲稱林書豪擁有韓國血統」這種鬼話,甚至被挑起莫名的仇恨情緒。這類奇怪的新聞報導,真偽其實並不難分辨。
搜尋引擎的便利,讓我們更容易在茫茫網海中找到需要的訊息。不過當各大網站標榜個人化,自以為是地決定我們應該看到什麼的時候,我們確實更需要警覺到,搜尋引擎、社交網站已經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架起了過濾罩,讓我們只看到類似的訊息,卻不知過濾罩以外還有更廣闊的天空。這些網站之所以能做到這點,一方面是因為掌握了不少個人資訊,特別是每個人瀏覽網路的習慣。書中針對個人層次提出了一些建議,比方說常常刪除cookies,以減少網站對個人資料的掌握,即使這麼做能夠帶來的效果有時其實有限。
另一個建議,是試著讓自己瀏覽各樣不同主題的網頁。當然每個人有各自感興趣的領域,不過造訪另一個不同的領域,對自己而言其實也是讓不同想法激盪的機會,長久而言更能增廣本身的見識。這樣的過程,就好像造訪未曾走過的國度,每一步看到的風景,都是新奇的。「奇遇是通往喜悅的捷徑」,書中如是說。
世界上存在各式各樣的風景。試著接觸那些自己不太習慣的事物,哪怕一開始覺得不太自在,但是或許有那麼一天,我們能因此發現另一片天空,更廣闊,更有趣。
0 則回應:
張貼留言
1.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的話,留言旁邊就會出現個人圖像。
2.為免系統不穩定導致留言遺失,打完送出之前建議先複製一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