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真、善、美」之間

  上一篇文章的最後,放了這麼一張照片,不過在決定採用這張照片之前,倒是猶豫了好一陣子。

  不過就是一張樹木的照片,有什麼好猶豫的?
  問題就出在下面這幅圖。事實上和上面是同一張,只是顏色不同。這本來是同一個相片原始檔案,不過在後製過程中嘗試各種選項時,就出現了這個預期之外的效果。

  在記錄秋季爬山的文章裡,如果要傳達更多秋天的感覺,應該會採用整個色澤偏黃的那張,營造滿山遍野樹葉泛黃的氣氛。但是最後我沒有選擇那張的原因只有一個:因為我在現場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。
  拜數位化之賜,現今攝影比以往容易得多。大容量的記憶卡容許我們恣意亂拍,許多優秀的影像編輯軟體,則讓我們輕易地把照片修得更漂亮。以往麻煩的暗房後製,今天在電腦上就可以完成,甚至可以為同一張照片套用各種樣式,再從中找到最滿意的。上面這兩張照片,就是像這樣不斷改變套用的格式,結果竟然可以造成迥異的風格。

  這時候我就碰到了個問題,究竟要堅持忠於現場看到的,還是放一張可能更有感覺,實際上卻不真實的照片?
  其實這問題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。那時還沒有數位化影像,不過拍好的照片可以透過暗房技術調整。於是有人質疑,像這樣修修改改的照片,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,到底還能不能稱為「攝影」?還是比較像是繪畫一樣的藝術創作?

  我想起「真、善、美」三個字,人們追尋美好事物的三個目標。
  美好的事物人人愛,可是「美」在「真、善、美」之中,卻排在最後,彷彿暗示著在追尋美的過程中,還有「真」與「善」這兩個更高的原則。
  回到照片後製這件事,問題出現了。如果照片修到顏色整個不一樣就不算忠於原味,那麼只是把偏暗的相片調亮點、顏色調得鮮豔一點,那樣好不好?事實上我就常常這樣做,不少人應該也是,這個程度的修改通常大家也不以為意。
  如此看來,似乎只是程度的區別罷了。但是又好像不是。

  學過攝影的大概都聽過這個說法:「攝影是減法的藝術。」意思是說,攝影時最主要的一件事,就是決定畫面裡要出現什麼,並且排除一切不該在畫面裡出現的元素。所以說,構圖的重要性高於光圈、快門……等技術性的設定。(關於構圖這一部分,強力推薦frog精彩的教學文章。)
  於是,一張未加工的照片,呈現了一部分的真實(畫面中出現的部分),卻也掩蓋了另一部分的真實(排除在構圖之外的元素)。換言之,有限的畫面、有限的篇幅,幾乎不可能呈現「所有」的真實,端看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訊息。
  所以,網路上流傳的一句話「有圖有真相」,便有待商榷。有圖,未必有真相,眼見不一定可以為憑。
  舉一個例子。下面這張照片中的人物是誰?
  (原圖來自Computational Visual Cognition Laboratory@MIT)
  (無限台南同學舉手)「愛因斯坦!」
  嗯,答得很好。現在,戴眼鏡的同學請摘下眼鏡,沒眼鏡可摘的請退後十步再看一次。照片中的人物是誰?
  變成瑪麗蓮夢露了。神奇吧。這個由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圖片,運用了精密的運算,很輕易地混淆了人們的眼睛呢。

  多年前聽過如此的描述:「今日的世界中流通著大量資訊,其中很多確實是事實,不過卻不是真相。」對於「是事實但不是真相」這樣的形容,當時很難理解,不過隨著時間過去,看見世界上種種現象,我似乎漸漸懂了。就如同每天都有很多新聞,其中大部分應該是事實,可是因為報導者的主觀意識,使得新聞呈現出來的只是報導者的觀念,卻非真相。
  對於歷史和小說,有人用很有趣的說法來比較:「歷史除了人名是真的,其他都是杜撰;小說除了人名是杜撰,其他都是真的。」一語中的,非常犀利。或許因為如此,所以有些劇情離譜到不行的連續劇一樣有人看,因為它反映了人性的真實啊。
  於是,對於「求真」這件事,似乎就可以有一些不同的理解。面對大量的訊息,必要的思考判斷是不可或缺的,因為事實不見得等於真相。另一方面,「真實」的定義,也未必侷限在原封不動的現場事物,一如小說劇情呈現的人性面是真,抽象的藝術創作反映的作者心情也是真。

  回到最初的問題。那張調成偏黃的樹木照片,可不可以作為我的遊記中的一部分?由這樣的思考看來,我想是可以的,畢竟那樣的畫面,仍然反映我當下的感覺。追求美的同時,還不算違背真、善的原則。
  當然這時候我就必須聲明,那和我在現場用眼睛看到的並不一樣。

32 則留言:

  1. 手好酸! 我的手可以放下來了嗎?

    如果從生活紀錄的相片而言,
    我個人是採修飾但盡量忠於原來的場景,
    一張相片會記錄了很多很多的事情,
    就像舊電影海報, 從穿著/髮型/器物/甚至拍攝的角度 ...等等,
    我怕過度修改後, 數年後再來看時,
    無法想像當時的情境.

    如果是用來表現美或藝術或者拿來搞笑,
    怎麼修都沒關係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to 無限台南:
    手請放下~~~
    適度的後製確實更能強化希望透過照片呈現的意境。剛剛看到這篇「為什麼拍完照片一定要後製?」,其中就提到,後製不單是為了補救失敗,一方面也是對欣賞者的尊重。
    至於過度修改,可能就超出寫實的目的了。當然另有理由的話,其實並不失為一種藝術創作的方式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我也常用ps偷偷修改照片,被發現了:P

    回覆刪除
  4. 經小藍這麼一說, 原來這篇是讓我們自投羅網.

    回覆刪除
  5. 應該這麼說
    真善才會變成美~!~^^

    回覆刪除
  6. 曝光不重要?我覺得很重要,因為攝影本質上就是操弄光線的視覺藝術。

    我覺得構圖不單單只是『決定畫面該怎麼安排』那麼簡單...
    所謂【構圖】一詞,私以為除了畫面上的安排,對於光線的掌握一樣同等重要。

    攝影技術這玩意兒,就好比藝術家如果連畫筆都不會使,又何從談起創作?
    拍攝用的是心,但還是需要理論與技術來輔佐的...

    唉~ 目前我的心跟技術都還未夠班阿

    回覆刪除
  7. to 小藍:
    咦?真的嗎? ^^

    to 無限台南:
    把照片修得漂亮一點,不是什麼壞事啦。

    to 小瓢蟲:
    所以實在很佩服當初把這三個字湊在一起的人。

    to NightSpirit:
    在NS面前談這個真是班門弄斧了。 ^^
    曝光當然重要,而且真的是非常重要。就如同您的比喻一般,如果連光圈、快門這些基本工具都無法充分掌握,確實不容易拍出好作品啊。

    回覆刪除
  8. 本來想舉手,可是剛剛在偷吃便當,sorry...

    其實都是創作,我覺得。舉例來說,後製編修照片當然可以當作創作的方式,另一方面,當我端起相機透過觀景窗判斷哪些元素不要、哪些元素保留、應該以黃金構圖或是對角線構圖來排列畫面等等等等,然後按下快門的時候,其實也在創作。
    因為看照片的人並不在現場,他也無法如實獲得攝影者所在時空的整個真實。

    所以我覺得,擷取真實界的任何一種方式,藉以表達創作者意念的,都是創作。

    不過 CSI 的拍照,應該才是以符合真實為最高原則吧。

    回覆刪除
  9. 真是精闢的見解阿,
    我覺得只要不是故意誘導或讓人誤解,
    有幾分事實說幾分話,
    應該都OK吧?!
    畢竟這世上沒有完全客觀的東西.

    回覆刪除
  10. 哎呀呀. 白天我不在. 頭香被搶走了
    我本來想要"三冠王"的說~

    都畢業這麼久了. 還要像課堂上一樣回答問題...

    我個人是喜歡不要去修它
    因為我的出發點是記錄生活

    不過這也是要看個人的立意與出發點
    寫新聞跟寫散文是不同的
    而其實新聞事件中也已經有許多個人觀點與角度~
    同樣一件事. 不同的人會寫出不同的東西
    同樣的現場. 不同的人會擷取不同的元素和角度~

    我還蠻贊成土人的說法~

    回覆刪除
  11. 感謝大家花時間看完我的長篇大論,又花時間寫下如此熱烈而精彩的回應。因為大家分享的觀點,也讓我對原來的問題可以再有更深刻的思考。

    to 土人123:
    如果以創作的角度切入,確實我一開始提到的疑惑就會少一些。畢竟我們又不是CSI,拍了照片和大家分享時,分享的應該不只是看到了什麼,更包括拍照當下的感動啊。
    至少,那感動是很真實的。

    to 楊博士:
    精闢不敢當,話多倒是真的。(打完一大串文字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。)
    很多事物的價值判斷真的都是出於主觀。這當然沒什麼不可,對同一件事物,不同人有不同看法,這世界才多采多姿。

    to Janice:
    我也希望可以儘可能不修圖,不過事與願違,為了補救拍照時的瑕疵,像是拍太暗、構圖不理想等等,結果還是得常常把相片拿來加工。
    不過我也不喜歡修得太過頭就是。
    三冠王蟬聯失利,日後仍有機會,還請繼續支持! ^^

    回覆刪除
  12. 親眼看見發生在身邊的事件,卻因為報導者角度不同,而有截然不同的新聞報導,我很同意你說的,新聞大部分呈現的是報導者的主觀意識,不見得是真相。
    很喜歡你這篇文章,尤其是以「真、善、美」觀點來看週遭事物,或許要真誠,善意,才有美感呈現吧!
    但是,為什麼那張照片,我看久了卻覺得是總筒的玉照啊??

    回覆刪除
  13.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,NS說的"攝影本質上就是操弄光線的視覺藝術。"說得好,拍的時候的失真呢?
    以藝術表達的角度來看,你也可以說,我是修飾了相片,要表達"心中情感的那份真",例如:"葉子是 綠的,在我紫暗的心情看,卻變成了溺黃的無情" (對不起,最近都在看小說....)

    不然,電影不就都成了紀錄片才是"真"的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14. 無心的失誤自然可以被詮釋做藝術,
    藝術這種東西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。

    但光線、色溫其實是可以被控制的,
    當攝影技巧精進到一定程度,
    本來一些【意外】拍出來的效果,
    就可以轉為【有意】的去控制。

    我想攝者之所以透過按下快門來傳遞達意念,
    就是要盡量的將心中預想的畫面呈現出來,
    後製或文字去付予意念只是加強的做法,
    真正厲害的照片光擺在那泫染力就夠高了。

    一直想朝這方面努力,不過這牽涉到
    【對周遭敏銳的洞察力】→素材
    【對畫面構成的美感sense】→想法意念
    【實現預想畫面的攝影技法】→表達呈現
    回頭省視自己,雖然"說的滿嘴好技術",
    不過我的人文素養還差遠了...
    洞察力跟美感sense遠遠不足阿 >"<

    回覆刪除
  15. 另外,攝影跟玩視覺藝術我覺得還是有差別的,
    攝影我趨向盡可能的保留現實,
    後製只是為了矯正成像與心中預想的誤差。

    而視覺藝術就可以天馬行空的亂搞,
    強調的是視覺上的呈現,即使是實驗性的手法,
    能帶來強烈的映象衝擊就算達到動機了。

    不過兩者都是藝術,都是美的表現嘛

    回覆刪除
  16. to Yishu:
    也許總筒有成為「愛因斯坦+瑪麗蓮夢露」的潛力……

    to Cellocoffee:
    天啊,連文藝腔都出現了。
    最後一句確是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。真要用那麼嚴苛的標準來定義「真」,那麼小說都得改寫成新聞報導,電影都成了記錄片,那還真乏味。

    to NightSpirit:
    所以編修過程中的心態就顯得重要了。是為了更貼近本身的想法與感動,或是純粹為了帶來視覺的衝擊,兩者的出發點差異不小。
    都是藝術,都是對於美的追求。如上面楊博士提到,只要不是刻意誤導,應該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。
    NS兄謙虛了,您的留言是很清楚的歸納,也提供了自我省視的絕佳素材。在追尋美的過程中,因著各方的指教而進步,是很開心的事喔。

    回覆刪除
  17. 讓照片有不同的解讀
    我覺得是一件很棒的感覺
    管它是實是虛

    引人共鳴就是真的^^

    回覆刪除
  18. 大家都這麼嚴肅的在回應,
    我也來正經的說說話..

    攝影也是藝術的一種
    就像畫畫一樣,
    在古典畫法中,也許畫的像決定這個畫家畫的好不好,是很重要的評量之一
    不過,現在的觀點是,畫的像不像並不重要,因為只是畫的像,就直接拿著相機拍就好了
    所以,什麼樣的藝術觀點都出來了
    看不懂的,創新的,變形的....
    只要能表現自己想法又有獨特風貌的
    就是風格了

    照片也一樣吧
    主題的不同,或是攝影者的觀念,都決定作品的走向
    也許飛魚大人是走自然主義,那也是一種想法吧~

    回覆刪除
  19. 我很懶
    我都說服自己
    我忠於原味
    呵呵

    回覆刪除
  20. to Helenna:
    不同的眼光看同一張照片,帶來不同的解讀,確實是很有趣的事。畢竟在藝術的範疇中,如果還一再要求「標準答案」,那就很奇怪了。

    to 小藍:
    「自然主義」啊……我也不曉得到底算是什麼主義啦。不過拍啊拍的,有時拍到沒了主意倒是真的。 ^^ (12月月曆桌布題材缺貨中……)
    感謝小藍老師補充這段有關藝術演進的過程。

    to 天使之翼:
    懶和聰明有時候是一體兩面,忠於原味對拍照來說有時還不容易呢。
    那些沒臉放上來見人的照片中,被我把原味搞砸的還不少。 @_@

    回覆刪除
  21. 看到大家這麼認真又嚴肅地討論起這問題,
    我倒想輕鬆留言說,管它原味還是失真,
    這兩張照片各有不同的美,我都很喜歡!

    回覆刪除
  22. to 珠兒:
    正因為各有不同的美,所以難以抉擇啊。甚至還意外帶出是否失真的問題,這麼看來我是不是想太多了啊?
    回應這篇文章留言的時候,真是害我折損不少腦細胞。不過像這樣時而輕鬆時而嚴肅的討論,我覺得很愉快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3. 對於我這種拍不出好照片的人而言,
    修圖~ 是絕對有必要的啦! 唉~

    回覆刪除
  24. 好文共賞~很有共鳴!

    我認為如果為了忠實呈現,"適度"的後製(裁切、調亮)是我所能接受的,但是過度後製可能就要稱為視覺傳達或是視覺藝術了。只是藝術或創作,都是很主觀的,不過能傳達出本身要表達的意念是最重要的。

    精闢好文~

    回覆刪除
  25. ㄟ...
    這就是攝影應當探就的事囉
    代表白色飛魚大已進入另一層次
    恭喜

    那張圖瞇著眼看
    真的可以看到瑪姐唷
    科科

    回覆刪除
  26. to 無法顯示網頁:
    話說回來,小米還真的好久沒出現了?

    to JasonEric:
    一點心得分享罷了,不足掛齒。反倒我覺得大家的回應更精彩。
    觀點比較可能歧異的部分,或許就在於什麼情況叫做「適度」。當然這是個更主觀又更難具體描述的問題了。

    to Cyber Runner:
    是不是進入另一層次不知道,不過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倒是事實。另一方面,我也希望觀念和技術都能快快進步啊。
    瑪姐要是知道把她的照片和愛因斯坦弄在一起,不曉得臉會扭曲成什麼樣子?

    回覆刪除
  27. 哇,專家好多,我搬板凳在樓下聽得好開心,請繼續.^^

    回覆刪除
  28. to Birgit:
    很過癮的一段討論呢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9. 看完大家的意見後
    真的覺得獲益良多
    也很謝謝白色飛魚大寫了篇精辟的文章
    引起大家的熱烈迴響

    我覺得只要牽涉到藝術的東西
    因為都屬自由心證
    總是會引發各種不同的論調
    就像藝術該是小眾或是大眾
    該曲高寡和或是平易近人..
    (噢廢話太多)
    其實我要說..這一切就只是存乎一心
    因為每一個當下都UNIQUE無比
    每一個角度也各有不同
    怎麼保存怎麼呈現
    也沒有人能說這是否就是最真的真實

    回覆刪除
  30. to Anne:
    藝術的領域確實有太多主觀的成分,不過換個角度想,這似乎也顯示藝術的包容性,小眾的、大眾的,看得懂的、看不懂的,都為這個大領域所涵蓋。即使不能達到雅俗共賞的程度,就算只是附庸風雅,倒也未嘗不可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1. 哇~ 大家的意見都好精闢喔!
    以我個人的使用經驗而言,
    我也是PS編修一族(但是有編跟沒編一樣...囧)
    不過編修的目的在於還原真相,
    明明一盤很美味可口的菜,
    拍起來卻因為燈光、氣氛、不速之客..等因素而變質,
    其實還蠻扼腕的~ T^T
    不過無論照片是自然美還是後製美,
    自己喜歡最重要~
    要先感動自己,才能感動別人呀!^^

    回覆刪除
  32. to 牙牙:
    這篇的留言確實相當精彩,雖然討論的是很主觀的東西,可是從大家的經驗中卻能獲得不少。
    拜數位化之賜,現在照片就算曝光不理想,還是可以靠後製改善,重現拍照當時的感動。以大部分人並非攝影專業的情形下,藉此還原真實的一面,一方面也保留了拍照的樂趣。

    回覆刪除

1.用Google帳號登入留言的話,留言旁邊就會出現個人圖像。
2.為免系統不穩定導致留言遺失,打完送出之前建議先複製一份。